您的位置 > 首页 > 行业动态

城市大脑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……这些技术让城市变得“耳聪目明”

发布日期:2023-02-14     来源: 上游新闻     阅读: 225

数米高的架空和断面、绵延可达数十公里、配备了巡检机器人……被称为城市地下“大动脉”之称的地下管廊,如今正变得越来越智慧。

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,越是复杂,越考验治理能力。近年来,重庆利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,不断迭代升级城市大脑,依靠数字助力和技术赋能,让城市变得“耳聪目明”。

城市的运行、管理、维护,需要更“智慧”的技术应用。马路上的井盖破损,严重威胁市民出行安全,以前要报损维修,一套程序走下来至少也得几天。但这样的问题,如果被江北区街道网格员发现,他就可以通过智慧城管移动终端拍照、录取相关信息,上传至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。随后,该中心通过智慧城管综合监督平台,迅速联系并交办至相关责任单位来现场查勘修复。井盖虽小,却是以智能手段消除城市“顽疾”的生动写照。针对城市管理的不同业务功能,江北区建立了众多智能系统。目前,该区综合监督管理、环卫智能管理、城管执法工作等城市日常管护,均实现了智能化。

近年来,各地都在兴建 “智慧管廊”。重庆根据山地城市特点,统筹综合管廊与城市道路、地下车库、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,充分利用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设备,实现综合管廊绿色建造、智慧建造。

机器人在智慧管廊巡查

中冶赛迪智慧城市部总经理李杰介绍,中冶赛迪正与重庆相关部门合作构建“智慧管廊”,应用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GIS、BIM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在综合管廊配置巡检机器人,搭载高清摄像机、红外热成像仪、惯性陀螺仪等设备,能够感知有毒有害气体、烟雾、光照度、温湿度等环境情况,及时掌控地下综合管廊环境信息,实现了系统控制、数据处理、实时定位以及立体展示。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,在危害报警联动后,机器人可迅速到达事发点,快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,有效提升了管廊综合应急指挥及安全运营能力。  

上游新闻记者从市级相关部门了解到,目前如今智能系统织就了一张“数据大网”,覆盖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。

构建全国第一家省(直辖市)层面城市管理行业大数据中心,实现了城市游园、安全监管、融合指挥、效能评估、问题预测等大数据创新应用成果。

实现重点运营车辆监测基本全覆盖,涵盖全市中心城区1.6万余辆巡游出租汽车、3.7万余重点营运和9700余“两客一危”车辆。

建设智慧食品安全监管系统,平台入驻食品领域市场主体70余万家。打造“阳光食品”信息平台,全市共有9833所学校实现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视频直播。

建成“渝溯源”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,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。建设“智慧监管农贸市场”,实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远程、非现场监管,现已初步建成36家智慧监管农贸市场。

建成“智慧电梯”监管平台,平台登记电梯总台量超24万台,处置电梯应急情况2万多起,救援成功率100%。

……

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打造掌上治理之城,打造“一码通城”,探索开展一人一码、一企一码、一事一码、一物一码、一地一码,深化拓展“一码通”民生应用。此外还将培育一批普惠性典型应用,聚焦交通出行、教育体育、文化旅游、就业社保、生态环保、医药卫生等领域,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,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、普惠化、便捷化水平。